明末大军阀 第594节(2 / 4)
就连副总兵洪旭也被飞溅的木屑击中,不过并没有伤到要害,也救治及时,保住了性命。
此战之后,英军彻底丧失了远东地区的制海权,约翰逊率领的英军也失去了海路的补给通道,英军的补给变得越发的困难。
到了崇祯二十九年,此时经过将近一年的消耗战,英军在兵力上和物资上获得补给的速度,已经远远比不上战争消耗的速度,经过明军不间断的进攻作战,英军的兵力不断萎缩,最终约翰逊只能率部龟缩在缅甸最北部的孟养城。
魏汉与李定国在经过商议后,认为最后决战的时刻已经到了,于是明军各部以及仆从军各部在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后,对盘踞在孟养城的英军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这一战中,明军先后调集了一万四千门各式火炮,对着孟养城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狂轰滥炸”,驻守在城中的英军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炮火,哪怕是经历、并且指挥过多场欧洲战事的主将约翰逊,此时也被明军恐怖的炮火吓傻了,甚至恍惚之间以为自己回到了欧洲战场,难以置信自己还身处缅甸境内。
到了第五天,李定国下令朝鲜国、日本国仆从军率先发起进攻,数万仆从军前赴后继的开始攻城,此时城内的英军已经没有多少战力,竟然被仆从军轻松杀进城内。
随后明军各部顺势进城,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这恐怕是这个时代爆发的第一场巷战了。
约翰逊乘乱率领两千多英军撤出了孟养城,然后一路狼狈的撤出了缅甸返回印度,据说最后当约翰逊抵达印度加尔各答的时候,两千多英军只剩下八百多人,一路上被明军追击,以及各种意外,这支残存的英军死伤大半。
而被明军堵在孟养城内的几万英军则全被被歼灭,至此大明-英国缅甸之战历时三年左右,以大明帝国全胜而落下帷幕,作为“欧洲人在远东的最后希望”的英国军队,被彻底赶了出去。
第八百六十章 四国条约
崇祯二十九年五月初五,北京城。
经过三年的残酷战争,英国在与大明帝国争夺缅甸的战争中彻底战败,这个消息彻底震撼了整个欧洲,也让大明帝国的威名传遍了世界各地。
此时经刘衍的提名,已经任命都督贾洪雨为吕宋都护府首任都护,任命副都督陈默成为吕宋都护府副都护,国防军第九军四万数千将士随同二人一起进驻吕宋,治所便设立在马尼拉城。
同时,刘衍任命李定国为爪哇都护府都护,治所设立在巴达维亚城,并且新组建了国防军第十七军,作为爪哇都护府的驻军主力。
到了眼下,吕宋都护府与爪哇都护府的各项事务已经步入正轨,两地的驻防军也相继组建起来,大明帝国与南洋各国,以及葡萄牙人之间的海上贸易日益繁盛起来。
另外被明军攻下的缅甸、安南、占城等国,此时也已经相继建立新的政权。当然这些国家的新国王在继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大明帝国签订“友好条约”,不但与大明帝国接壤的国家要“主动”内投部分疆域,还要像朝鲜国、日本国一样,遵守一系列效忠大明帝国的法条。
可以说到了此时,大明帝国已经在远东地区建立了崭新的秩序,一个没有欧洲势力,只有一个大明帝国强权的秩序。
在如此大背景之下,这天一大早,从北京城东面的朝阳门,一支规模很大的仪仗队进入了北京城内。
这支仪仗队由国防军第一军的骑兵将士护送,并且队伍中还有一些欧人面孔。
但是沿途的百姓却已经见怪不怪了,如今大明帝国国势强盛,什么样的胡人、夷人没见过?说不定又是哪里的夷人过来进贡了,所以虽然这支仪仗队声势浩大,但是却并没有百姓过来围观,只是引来一些百姓好奇的目光,随后看了几眼便不再关注了。
在这支仪仗队中有三辆马车,上面乘坐的便是英国、西班牙、荷兰三国的使者,经过几年的征战,作为此时欧洲头部强国的英国、西班牙、荷兰三国已经彻底认清了现实:要想继续本本分分的在远东地区经商,就必须要在大明帝国的管控之下,必须向大明帝国低下自己的头颅。
所以三国纷纷派出使团前来,准备与大明帝国正式签订停战条约,并且还要协商将来继续通商的事情。
很快,这支仪仗队抵达了位于前三门的国宾馆,英国、西班牙、荷兰三国的使团被安置在这里,准备明天参加会谈。
与此同时,刘衍也召集内阁众人在内阁官署议事。
“明日的会谈,英规、西班牙、荷兰三国使者就一并参加吧,反正朝廷准备的条约内容大致一样,具体的一些数额虽然有所不同,本公认为那些使者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此时在刘衍的主持下,内阁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条约内容,对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停战谈判,内阁众人忙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可谓是非常的重视。
用刘衍的话来说:此番谈判关乎着大明帝国未来数十年的强盛基础,关乎着华夏未来数百年的命脉根基,所以必须要锱铢必较!
于是这次内阁会议在刘衍的主持下,一直开到了深夜时分,众人将明日会谈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都一一想到,并且拟定了相关的预案。
转眼来到次日上午,英国、西班牙、荷兰的使团在国防军第一军将士的护卫下,从国宾馆出发,来到位于内阁官署的谈判会场。
当这些使团成员见到规模宏大、巍峨壮观的皇宫之时,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一名英国使团的成员甚至还在自己胸前画着十字,喃喃的说道:“上帝啊!这个东方帝国竟然有如此宏伟的宫殿,就算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恐怕也比不上这里,英国这几年究竟在跟怎样的一个强敌作战啊?” ↑返回顶部↑
此战之后,英军彻底丧失了远东地区的制海权,约翰逊率领的英军也失去了海路的补给通道,英军的补给变得越发的困难。
到了崇祯二十九年,此时经过将近一年的消耗战,英军在兵力上和物资上获得补给的速度,已经远远比不上战争消耗的速度,经过明军不间断的进攻作战,英军的兵力不断萎缩,最终约翰逊只能率部龟缩在缅甸最北部的孟养城。
魏汉与李定国在经过商议后,认为最后决战的时刻已经到了,于是明军各部以及仆从军各部在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后,对盘踞在孟养城的英军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这一战中,明军先后调集了一万四千门各式火炮,对着孟养城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狂轰滥炸”,驻守在城中的英军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炮火,哪怕是经历、并且指挥过多场欧洲战事的主将约翰逊,此时也被明军恐怖的炮火吓傻了,甚至恍惚之间以为自己回到了欧洲战场,难以置信自己还身处缅甸境内。
到了第五天,李定国下令朝鲜国、日本国仆从军率先发起进攻,数万仆从军前赴后继的开始攻城,此时城内的英军已经没有多少战力,竟然被仆从军轻松杀进城内。
随后明军各部顺势进城,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这恐怕是这个时代爆发的第一场巷战了。
约翰逊乘乱率领两千多英军撤出了孟养城,然后一路狼狈的撤出了缅甸返回印度,据说最后当约翰逊抵达印度加尔各答的时候,两千多英军只剩下八百多人,一路上被明军追击,以及各种意外,这支残存的英军死伤大半。
而被明军堵在孟养城内的几万英军则全被被歼灭,至此大明-英国缅甸之战历时三年左右,以大明帝国全胜而落下帷幕,作为“欧洲人在远东的最后希望”的英国军队,被彻底赶了出去。
第八百六十章 四国条约
崇祯二十九年五月初五,北京城。
经过三年的残酷战争,英国在与大明帝国争夺缅甸的战争中彻底战败,这个消息彻底震撼了整个欧洲,也让大明帝国的威名传遍了世界各地。
此时经刘衍的提名,已经任命都督贾洪雨为吕宋都护府首任都护,任命副都督陈默成为吕宋都护府副都护,国防军第九军四万数千将士随同二人一起进驻吕宋,治所便设立在马尼拉城。
同时,刘衍任命李定国为爪哇都护府都护,治所设立在巴达维亚城,并且新组建了国防军第十七军,作为爪哇都护府的驻军主力。
到了眼下,吕宋都护府与爪哇都护府的各项事务已经步入正轨,两地的驻防军也相继组建起来,大明帝国与南洋各国,以及葡萄牙人之间的海上贸易日益繁盛起来。
另外被明军攻下的缅甸、安南、占城等国,此时也已经相继建立新的政权。当然这些国家的新国王在继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大明帝国签订“友好条约”,不但与大明帝国接壤的国家要“主动”内投部分疆域,还要像朝鲜国、日本国一样,遵守一系列效忠大明帝国的法条。
可以说到了此时,大明帝国已经在远东地区建立了崭新的秩序,一个没有欧洲势力,只有一个大明帝国强权的秩序。
在如此大背景之下,这天一大早,从北京城东面的朝阳门,一支规模很大的仪仗队进入了北京城内。
这支仪仗队由国防军第一军的骑兵将士护送,并且队伍中还有一些欧人面孔。
但是沿途的百姓却已经见怪不怪了,如今大明帝国国势强盛,什么样的胡人、夷人没见过?说不定又是哪里的夷人过来进贡了,所以虽然这支仪仗队声势浩大,但是却并没有百姓过来围观,只是引来一些百姓好奇的目光,随后看了几眼便不再关注了。
在这支仪仗队中有三辆马车,上面乘坐的便是英国、西班牙、荷兰三国的使者,经过几年的征战,作为此时欧洲头部强国的英国、西班牙、荷兰三国已经彻底认清了现实:要想继续本本分分的在远东地区经商,就必须要在大明帝国的管控之下,必须向大明帝国低下自己的头颅。
所以三国纷纷派出使团前来,准备与大明帝国正式签订停战条约,并且还要协商将来继续通商的事情。
很快,这支仪仗队抵达了位于前三门的国宾馆,英国、西班牙、荷兰三国的使团被安置在这里,准备明天参加会谈。
与此同时,刘衍也召集内阁众人在内阁官署议事。
“明日的会谈,英规、西班牙、荷兰三国使者就一并参加吧,反正朝廷准备的条约内容大致一样,具体的一些数额虽然有所不同,本公认为那些使者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此时在刘衍的主持下,内阁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条约内容,对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停战谈判,内阁众人忙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可谓是非常的重视。
用刘衍的话来说:此番谈判关乎着大明帝国未来数十年的强盛基础,关乎着华夏未来数百年的命脉根基,所以必须要锱铢必较!
于是这次内阁会议在刘衍的主持下,一直开到了深夜时分,众人将明日会谈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都一一想到,并且拟定了相关的预案。
转眼来到次日上午,英国、西班牙、荷兰的使团在国防军第一军将士的护卫下,从国宾馆出发,来到位于内阁官署的谈判会场。
当这些使团成员见到规模宏大、巍峨壮观的皇宫之时,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一名英国使团的成员甚至还在自己胸前画着十字,喃喃的说道:“上帝啊!这个东方帝国竟然有如此宏伟的宫殿,就算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恐怕也比不上这里,英国这几年究竟在跟怎样的一个强敌作战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