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269节(2 / 4)
在飞鱼卫的发掘下,他进入了皇帝的视野,终于迎来人生转机,靠着对圣心的体察与实干才能,他厚积薄发、平步青云,不到五十岁便坐上了参知政事的位置。
人生到了这一步,孔严华可谓是意气风流。
作为寒门文官中地位最高的存在,他的府邸总是门庭若市,往日那些对他有所不敬的所谓好友,都对他百般讨好,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事事唯他马首是瞻,各种珍奇珠宝不断贡献,让他日日夜夜都舒畅无比。
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人上人,享受到了各种人间极致的美好滋味,孔严华整天思考的就只有两件事。
其一,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其二,更进一步成为宰相。
正当孔严华想要享受自己的大好人生与成功时,却不料北胡突然入侵,王师接连战败,被迫从燕平迁都到汴梁。
他在京师的财富积累,在旬日间缩水大半,现如今竟然只能住在区区一个四进的宅院里——虽然他年少时住的家宅只有两进,没有花园也没有别院,但他已经觉得完全无法忍受了。
身为皇朝的参知政事,孔严华的眼界,当然不会局限于金银上,他看到的必定是大势大局。
一通思考之后,孔严华开始觉得,大齐似乎没有战胜北胡的军力,战争持续下去,只怕大齐会继续输,他们会继续南逃。
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终会是什么局面?
于是孔严华得出结论,大齐应该求和!
只有求和,只有皇朝继续存在下去,哪怕是丢掉河北,哪怕是年年贡奉,哪怕是偏安江南,大齐依然是一个国家,他依然是参知政事,是文官中的领头羊,是皇朝最有权力的大臣之一!
但如果皇朝被北胡打没了,那他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孔严华决定去探探皇帝的口风,如果有机会,他要试着纠集心腹党羽,说服皇帝割地求和,寻求跟北胡和平共处的可能。
天大地大,祖宗大君王大,有什么是比自己的生存更大的?
孔严华拿定主意,一股溜儿从锦榻上站了起来。
第三二二章 壮士出关
作为寒门官员中的执牛耳者,孔严华对圣心圣意的体察,的确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刚进了勤政殿,就发现气氛很不对劲,殿中坐满了大都督府与兵部的官员,世家人数比寒门明显要多。
他及时放弃了对皇帝的试探,将求见的目的说成是对战局有思考,加入了众人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孔严华再清楚不过的发现,皇帝的战争意志不可动摇,而且已经开始拟定号召天下豪杰勤王的诏书,规模之大,远超之前他跟皇帝的商议。
不仅如此,大都督府统领天下兵马、指挥战事的权力,被皇帝大为加强,就连防御使的军队,在战时都要受大都督府辖制,而不是一贯以来的枢密院。
如此一来,寒门军方最高衙门枢密院,等于是成了摆设。
皇帝对世家对将门变得如此倚重,是孔严华始料不及的。
虽然心中不喜,但他也知道事不可为,孔严华只得彻底压下心头的想法,准备多做少说,静观时变。
宰相陈询本就是应声虫,孔严华也唯皇帝马首是瞻,没什么原则立场,如今他俩没有声音,皇帝的意见又是对世家有利的,自然没有人忤逆,诏书很快下达。
消息传到河东的时候,承天关、井陉关的大战早已正式拉开序幕。
日暮时分,北胡大军收兵回营,激战了一整日的井陉关,又成功争取到了一夜喘息之机。
最后一缕残阳隐没在山头,雄伟的城楼虽然已经残破,但依然顽强的矗立,屋顶飞檐那铁笔金钩的轮廓,在渐浓的暮色下沉默得厚重而沧桑。 ↑返回顶部↑
人生到了这一步,孔严华可谓是意气风流。
作为寒门文官中地位最高的存在,他的府邸总是门庭若市,往日那些对他有所不敬的所谓好友,都对他百般讨好,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事事唯他马首是瞻,各种珍奇珠宝不断贡献,让他日日夜夜都舒畅无比。
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人上人,享受到了各种人间极致的美好滋味,孔严华整天思考的就只有两件事。
其一,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其二,更进一步成为宰相。
正当孔严华想要享受自己的大好人生与成功时,却不料北胡突然入侵,王师接连战败,被迫从燕平迁都到汴梁。
他在京师的财富积累,在旬日间缩水大半,现如今竟然只能住在区区一个四进的宅院里——虽然他年少时住的家宅只有两进,没有花园也没有别院,但他已经觉得完全无法忍受了。
身为皇朝的参知政事,孔严华的眼界,当然不会局限于金银上,他看到的必定是大势大局。
一通思考之后,孔严华开始觉得,大齐似乎没有战胜北胡的军力,战争持续下去,只怕大齐会继续输,他们会继续南逃。
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终会是什么局面?
于是孔严华得出结论,大齐应该求和!
只有求和,只有皇朝继续存在下去,哪怕是丢掉河北,哪怕是年年贡奉,哪怕是偏安江南,大齐依然是一个国家,他依然是参知政事,是文官中的领头羊,是皇朝最有权力的大臣之一!
但如果皇朝被北胡打没了,那他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孔严华决定去探探皇帝的口风,如果有机会,他要试着纠集心腹党羽,说服皇帝割地求和,寻求跟北胡和平共处的可能。
天大地大,祖宗大君王大,有什么是比自己的生存更大的?
孔严华拿定主意,一股溜儿从锦榻上站了起来。
第三二二章 壮士出关
作为寒门官员中的执牛耳者,孔严华对圣心圣意的体察,的确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刚进了勤政殿,就发现气氛很不对劲,殿中坐满了大都督府与兵部的官员,世家人数比寒门明显要多。
他及时放弃了对皇帝的试探,将求见的目的说成是对战局有思考,加入了众人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孔严华再清楚不过的发现,皇帝的战争意志不可动摇,而且已经开始拟定号召天下豪杰勤王的诏书,规模之大,远超之前他跟皇帝的商议。
不仅如此,大都督府统领天下兵马、指挥战事的权力,被皇帝大为加强,就连防御使的军队,在战时都要受大都督府辖制,而不是一贯以来的枢密院。
如此一来,寒门军方最高衙门枢密院,等于是成了摆设。
皇帝对世家对将门变得如此倚重,是孔严华始料不及的。
虽然心中不喜,但他也知道事不可为,孔严华只得彻底压下心头的想法,准备多做少说,静观时变。
宰相陈询本就是应声虫,孔严华也唯皇帝马首是瞻,没什么原则立场,如今他俩没有声音,皇帝的意见又是对世家有利的,自然没有人忤逆,诏书很快下达。
消息传到河东的时候,承天关、井陉关的大战早已正式拉开序幕。
日暮时分,北胡大军收兵回营,激战了一整日的井陉关,又成功争取到了一夜喘息之机。
最后一缕残阳隐没在山头,雄伟的城楼虽然已经残破,但依然顽强的矗立,屋顶飞檐那铁笔金钩的轮廓,在渐浓的暮色下沉默得厚重而沧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