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这个“克里姆林宫”上边,一个口子都没有。也就是除了两扇锁着的门,其他地方都被水泥给盖严实了,没有一扇窗户口。那这玩意儿是弄来做啥的呢?交接队也很奇怪,想着要进去看看。
  不过那两扇铁门,不仅大得可怕,而且是代表了老大哥工业的最高水平。光是用手敲,就能感觉到铁门的厚实。几番努力之后,交接队便放弃了。也许,就是一个水房吧。当然,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交接队最眼红的,自然是那十几辆军卡车。
  关于老大哥到底在这里干了些什么,他们并不是很关心。
  交接队在这些山中的水泥疙瘩里,完成了“交接”。他们拿到了毛子兵剩下的枪支弹药、军服,最后想办法弄好了炸坏的土路,兴高采烈的将军卡车开出了山里。欢声笑语中,交接队心想,这哪里有什么风险,明摆着就是苏联老大哥为了不让人进来,打出的幌子嘛!
  那之后,就再没有官方人员进入过山林。而苏联老大哥呢,自那次匆忙的撤员之后,也再没提过这件事。为“军事科研xxx号工程”而修筑的水泥疙瘩,再也无人问津。它们在深山里忍受着日晒雨淋,而水泥疙瘩里的那些属于苏联人的秘密,似乎就要永不见天日。
  如果真是那样,也就没我们的事情了。机缘巧合,在一次越南团体访华中,咱们国家,知道了这件事。那时候,时间已经推回六十年代。六十年代,是我国军工业从无到有、继之高速发展的年代。
  况且那时候国际形势剑拔弩张,咱们的军工人员,日日夜夜都想着为祖国造出先进武器,巩固国防。那是一种最为朴实也最为真挚的情感。
  只要有发展的机会,咱们绝对不错过。用疯狂一词来形容这种爱国之情,非常贴切。更为重要的是,六十年代,苏联老大哥鼻子一歪,尾巴一翘,撤走了在华援助人员,中苏关系大有交恶的趋势。并且他这一撤,咱们的很多科研,就陷入了滞缓状态。
  既然你苏联有变成“社会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头,而咱们国家又要反霸权主义,就只能背身一转两头走了。“军事科研”,铁定是跟军事有关。这越南又挨着咱们,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那行,咱们就要把苏联人搞的行当做个研究,看他到底在捣鼓个什么。
  于是,我在之前提到的那支考察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说一句题外话,1961年,苏联当着全世界的面,爆炸了一颗亿万吨级当量的氢弹。迄今为止,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爆炸。不只咱们国家,几乎全世界都被那试验场上恐怖又巨大的蘑菇云所震慑。所以那个时代下的国防巩固,迫在眉睫。
  越南同志点了头,于是咱们这支考察队,背着苏联老大哥,悄悄开进了越南。
  正文 第四章 :竖井
  考察队大部分由学生组成,也有相关专家混杂在其中。之前我也写过,这支考察队里,还带着一个工兵班。工兵班主要是承担爆破任务,以及护卫考察队。
  进入越南后,在越南向导的带领下,考察队顺利的到达了深山中的“军事科研”工程区内。虽说这次考察队入越,苏联并不知情。但放眼看向国际形势,越南的的南北内战升级,美国军队开始驻进越南南部,由以前的军事支援变成亲力亲为。
  呼啸的美国侦察机,时常徘徊在北越的上空。所以咱们的这支考察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考察队刚走进山里,就迫不及待的检测了空气中的化学元素。遗憾的是,仪器并没有检测到异常,大山里的空气很正常。有些失落的考察队,只好前往工程区内,看能不能捡上其他有价值的线索。为什么失落呢,考察队本以为能窥见一丝氢弹的秘密。
  几年的时间过去,这里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老大哥在深山中刨出的土路,快要被生出的植物所淹没踪迹。越南向导说,自从政府当年封山后,附近的村民都被安置走。虽然禁令很早就解除了,但那些安置走的村民,没有回来几个。所以这旮旯地方,不知道多久没人来过了。
  艰难的跋涉之后,考察队终于如愿到达了深山盆地里的工程区。但意想不到的是,那四四方方的水泥坝子里,林立的建筑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残垣断壁。
  围得四四方方的铁丝护栏,没经得起风吹日晒,塌下了一大半,上面爬满了藤蔓。残垣断壁里,野草盛开,百花争艳,鸟儿叽叽喳喳,微风吹拂不停,好一派和谐的山林风光!那情景,根本跟“军事科研”搭不上边,倒还像是丛林里的待人发掘的古代文明遗迹。
  见此情景,考察队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一眼望过去,感觉大家不是来科研考察,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考古队。叫来越南向导一问,他也并不知情。
  挤进工程区,水泥坝子裂开了缝,里面生出了野草苔藓。坝子上布满黑垢的水泥坨子,不计其数。工兵班的战士们一看,就知道这些残垣断壁是人为爆破的。看来细心的苏联老大哥,悄悄回来了一趟,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全部付之一炬。
  鸟儿在里筑起了巢,曾经属于苏联人的工程,已经成为了毒蛇毒虫的天堂。
  但废了这么大的劲儿来这深山老林里,总不能说走就走。考察队在水泥坝子内驻扎了下来,准备死马当成活马医,再探寻探寻。
  那位越南向导,当年是交接队里的一员。他照着印象,在这些残垣断壁里,为考察队比划出了大概的区域。比如,这一块以前是宿舍楼,那一块以前是仓棚。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考察队都在宿舍楼的水泥块中搜寻着。不用说,结果是让人直摆头的。因为当年就算有什么重要的资料落下,再在这湿热的气候下放了几年,也早就腐蚀不见了。所以考察队一阵忙活下来,有价值的资料没有寻到,毒蛇倒是挑出了好几条。
  那边停车场里的杂草已经有半人多高,这边的仓棚也是绿油油的一片。工兵班的战士们整日将炸损的水泥坨子搬搬运运,考察队则毫无进展。望着水泥坝子上的一片狼藉,失望的考察队开始怀疑,咱们这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但越南向导信誓旦旦的保证道,绝对没有错,苏联老大哥以前就是来的这里。
  美国的侦察机整天在空中来回好几次,搞得人心惶惶。就在考察队找不着苗头、准备收队之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工兵班的战士在清理一堆水泥疙瘩时,发现里边躺着两大块厚钢板。向导过来一看,立马就说,这哪里是钢板,而是那栋“克里姆林宫”的厚门。当年交接队就是被这扇厚大的铁门挡住,才没能进到那栋奇怪建筑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