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3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哦?说说看!”刘昉饶有兴趣。
  杨粟侃侃而谈:“现如今,最重要的,是要对炮管、炮架的材质进行改进,眼下损坏还是太严重,一门炮打不了二十发炮弹,炮管就已损毁,这比之在京城试验时,还要严重,末将料想,该是榆林气候环境问题。另外,火药不够稳定,仍需改进。至于精准问题,除了火炮本身,也需要操作军士的经验,还需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杨粟说的这些,刘昉并不怎么懂,但是不妨碍他理解,想了想,道:“现在所用炮弹,都是铁弹、实弹,是否可以造成像火油弹抑或火箭那般的,能够炸裂的炮弹?”
  “殿下真是聪敏!”杨粟赞道:“兵器坊正在研制,准备制造一种适配的炮弹,铁皮空心,内藏火药铁片,名为开花弹。只不过,困难还是很大的,并且更加不稳定,还需更多时间!”
  刘昉点点头,感慨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也更加确定,这确实是一门利器,说起将来能够彻底替代霹雳炮、床弩、火箭,我是越发确信,不再质疑了!”
  得到刘昉的认可,杨粟也不免露出一点矜持的笑容。刘昉则继续道:“兵器坊有大功于国啊,造成如此利器。还是陛下英明,高瞻远睹!”
  杨粟点点头,也满脸的钦佩之情:“若非陛下信任与支持,也无今日之成果!”
  “只可惜,自造成以来,还未经过实战检验,也不知在战场上,究竟效用如何?”杨粟语气可惜。
  对此,刘昉倒以一种笃定的语气道:“比之霹雳炮,这火炮显然要更加好用,不论攻城还是野战,那些铁弹、石弹,都是攻城破寨、杀敌索命的利器。且操作不似霹雳炮费力气,所需人更少,也更便于运输。虽未经实战,但这试验效果,已然显著,我多年戎马,这些判断,还是很有信心的”
  听刘昉这番见解,杨粟有些动容,拱手道:“有殿下此言,末将等也感信心倍增呀!”
  “努力,克难,事成!”刘昉轻轻一笑:“以陛下对尔等的看重,若是将来另有建树,或许还不只一个三等侯!”
  杨粟闻言两眼一亮,脸上涌现出一团红晕,面带向往之情。对于这些擅长“奇淫技巧”的人来讲,刘皇帝的宽容大方,是有极大激励效果的。
  二人相谈之间,一名背插信旗的候骑,快速奔来,马蹄卷起一路烟尘,近前,轻盈下马,拜道:“启禀殿下,夏州有报!”
  刘昉有些意外,示意其起身,接过信报,拆开一览,很快,脸上露出一道笑容,并且笑出了声:“哈哈……”
  “敢问殿下,有何喜事?”杨粟见了,不禁好奇问道。
  “确实是喜事!”刘昉扬扬手中信纸,随口道:“有人给夏州送来了一份大礼,叛贼李继迁兄弟授首了!”
  “你们继续试炮,我先回夏州了!”亲卫牵来坐骑,刘昉上马,杨粟等人吩咐道。
  “殿下慢走!”
  第212章 生民百遗一
  在一片孤冷的榆林,似夏州这样的主要城镇,要热闹些,毕竟还有些人气,但这份热闹也极其有限。除了驻扎的重兵,就是一些接济的难民。
  整个夏州城外,还是一副凌乱的景象,大量的难民汇聚于此,即便有官府的维护,也难以见到一丝安定祥和,到处都是随意搭建粗陋的篷寮木栅,这是难民们数月的栖息之地。
  人也有如行尸走肉,如今所有人,都在苦苦熬着,等待着解禁的一日,生活所需,只能依靠官府微薄的救济粮。
  在这方面,官府实行严格的口粮配给,而这种救济粮,也只是让他们维持性命,不饿死而已,想要吃饱是不可能。朝廷的粮食,更多还是充当军粮,供应平叛的军队,以及战功赏赐,救济难民只是顺带罢了。
  而即便如此,夏州本地的难民们,还得感恩戴德,战争背景下要求也没法太高。否则,在生产秩序完全破坏难以维继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得饿死。
  当然,要说一点怨气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榆林平叛的发展,以及开春后“大清洗”的展开,所有的怨气都消解了。
  至少,他们是汉人,官府还有一点“爱护”,还能得到一些救命的口粮,也不用像那些散落民间的人一样被人斩去脑袋拿去请赏换钱。
  夏州,作为榆林道治,算是当下最安全的地方了,即便贼势最盛之时,都不敢贸然靠进犯。而现状也正是如此,偌大的榆林,也只有这些城市据点还有点残酷人间的样子,至于其他地方,几如绝域,游荡着的都是些孤魂野鬼。
  事实上,为救济这些难民,朝廷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几万人的纯消耗,还是接近半年的时间,即便以最低水平的粮面供给,加起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而所有的粮食物资,都是从外部输入,运输成本也从来是居高不下,尤其在去年寒冬以及大乱正酣之时,每输送一石粮食,都需付出数倍的成本。一直到大部叛军被消灭,运输压力方才减轻了些,但也有限。
  以往按照汉军征服作战的习惯,都会采取一些战时生产政策,既安置平民,维护治安,也减轻朝廷压力。但这一套,在榆林的特殊环境之下,也无法展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