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节(1 / 4)
就连贾蓉、贾蔷两个,自从跟着贾琏出京不成一同坐牢以后,就没再回过家。贾蔷荣升为銮仪卫首领,接连几个月都忙着组织操练各位贵人的册封仪式。
贾蓉则继续在龙禁尉里发光发热——这个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如今那位半死不活的前太上皇为了撑面子召集起来的,现在被贾赦接手了也是同样的用途。贾蓉原本就乐于讨好这位自从大儿子回家就一路开挂,运气好到爆的叔爷爷,如今更是鞍前马后的孝敬着,恨不得这就是他亲爷爷。
综上所述,史太君唯一还能见到的人只有贾家的族长——贾珍了。
贾珍那小的可怜的末等爵早就随着前朝的覆灭烟消云散了,本来他还能安慰自己,贾琏作为皇帝亲兄弟都没捞着好处呢,然而贾琏封王的圣旨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在东府里百爪挠心等着沾光的贾珍连一文钱的好处都没有看见,却还不得不忍受着越老越眼瞎的史太君不知所谓的狗仗人势,不爆发简直对不起宁荣街一霸的诨名。
贾赦应该感谢贾珍,因为有贾珍在前面顶着,他可以无限推迟不得不面对讨人嫌一家的日期,继续别别扭扭的当着他那史无前例的“太上皇太后”。
宁珊也应该奖励贾珍,就冲着他替贾赦分担了不计其数的无理取闹和胡搅蛮缠,就很值得被赏赐一个三代始降的世袭。只可惜,短时间之内,谁都顾不上贾家这么微末的雕虫,贾珍只能继续寂寞的当着无名英雄。
随着贾琏贾琮封王,宁珊也开始大肆封赏功臣。
得到爵位的都是武将,宁珊按照自己当年征战时手下的功绩大小,一一分封以相应的爵位。
最先接到圣旨的是北疆将士。统军的黎老将军年事已高,降服了东平王以后便上书要将元帅之位让出。宁珊同意了,但让他举荐继任,黎老将军思量数日,终于还是举贤不避亲的推荐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黎小将军之父黎将军。随着宁珊批复同意的折子一起达到边城的还有本朝第一位公爵的册封旨意,告老还乡的黎老将军顶着武国公的头衔慢悠悠踏上了回京享福的荣光之路。
海军两位副将如今升格为左右先锋将军,三年一换,轮流掌握兵符。李大海受封镇东侯,云海则成了平顺侯,暂时留在京中,并代替了宁珊曾经的禁军统领之职,拿出训练海军的手段操练禁军。
卫若梅虽然在宁珊登基一事上立下若干功劳,但终究能力有限,既不能接手禁军成为新统领,也不能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珊为此很是头疼了一阵子。好在卫若梅为人机灵,且有自知之明,找机会对宁珊表达了一番忠心和谦逊以后,退出禁军营,以昭武将军的身份成为新组建的御前侍卫统领。其父也借儿子的光儿从前朝的神威将军升格为神威子爵,以便将来可以传给卫若梅。
此外还有禁军的两位副统领,四大京营中曾经跟随过宁珊的副将们,在前南安王的地盘上收编的众多青年校尉等等,也都得到了从伯爵到将军不等的封赏。
文臣中难免有人不满,觉得陛下有重武轻文之嫌。武将们听了则纷纷鼓噪,怒斥他们为酸儒。自古文武之争就从未消停过,都说封侯拜相,然而事实是武将们封侯的不少,而且祖上功绩可以庇荫子孙,一人拼命挣出个前程,起码三代吃穿不愁。但文臣家族数十年寒窗不辍,却几代人都难出一位相爷。
宁珊任由两方各派代表吵了数日才出面,轻描淡写的制止了这种无意义的争吵:“诸位爱卿非要说朕重武轻文也没什么,毕竟朕乃是武将出身,总有几分香火之情。”文臣们果然讪讪闭嘴,这就是有个武力值爆表的老大的好处,人家说什么都必须服从,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加强臣子们的团结紧密,让他们相亲相爱,有劲儿都往一处使,不会无谓的消耗于内斗之中。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自古以来的暴君都有这种倾向。
独断专行和从谏如流都很容易翻船,宁珊虽是将门虎子,可也是饱读史书的,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捧高了武将们的地位的同时,也不忘赋予文职们更高的荣耀来拉平衡。
宁珊为文官的职业列表增添了三师、三公总计六个荣誉虚衔,以此来平复文臣们抱怨武职有超品,而他们最高只有一品的怨气。
三师,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人。从这个“师”字就可以看出,这三个职位也就是帝王的老师,专门负责教育皇帝,基本上都由德高望重的老头儿瓜分,与其一脉相承的还有少师、少傅和少保,负责培养太子。受封为“三师”之人可得到帝王的礼敬,非正式场合无需跪拜除太上皇和皇上之外的龙子凤孙,而且走到哪里都要被人尊称一声帝师,这对于热爱面子大过天的文臣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三公则是秦代就有了的太尉和远古时期就存在的司徒和司空这三个官职。曾经的三公可谓人见人畏,权势滔天,三个人联手几乎能瓜分掉所有的中央权力,别说架空皇权,弄死个把帝王跟吃饭一样简单,栽在他们手下的皇子皇孙更是罄竹难书。但是时过境迁,到了隋朝的时候,“三公”就变成了毫无实权的荣誉称号了,专门授给那些功臣勋老,换句话说,就是多加一份俸禄给最高龄退休的三个老头养老。
对比起来,“三师”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是毕竟还承担着教育帝王的重任,起码名义上还是要动不动准备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课题,时不时往宫里走一走假装监督皇帝多读书。而“三公”呢,却是什么都不用干,挂着超品头衔在家玩儿孙子就行了。又清闲又体面,不过是多给一份俸禄,稍微提高一下生活待遇,轻而易举就摆平了文臣们的不忿。
武将们都是宁珊的忠实拥趸,虽然不理解所谓三师三公到底有什么存在意义,不过反正陛下决定的都必须有道理。于是,人人赞成,并率先向首批受封的六个老头儿表达祝贺。文臣们略羞赧的反省自己的小肚鸡肠,急忙反过来称颂武将们保家卫国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双方和和气气,一扫前些日子的战火纷飞,互相恭维的甜言蜜语不要钱似的往外撒,把悄悄摸过来,本来准备看文物大战好戏的贾赦酸的牙都倒了,御膳房的工作量锐减了好几天。
等朝上朝下,文武百官彻底亲如一家了,宁珊终于腾出空来开始琢磨提携鸡犬。俗话说的好,皇帝也还有三门子叫花子亲戚呢,宁珊掰着手指算了算:真·穷亲戚,推广种粮先锋刘姥姥必须树立为典型;薛家看在贡献出两个女儿帮忙打理后宫,陪伴公主还兼职辅佐蠢爹行使皇太后职权的份儿上也值得被奖励一二;最后还剩一家,就看在傻爹心里哪位曾经的狐朋狗友更有地位了。好歹也是他亲封的太上皇,该有的面子宁珊还是愿意替他撑着的,只要贾赦有求,基本都可以商量。
宁珊没打算端着抬着的,非要做一个满身霞光闪瞎人眼的完人。水至清则无鱼,虽然皇帝号称真龙天子,可到底是人不是神,真成了大公无私、明察秋毫的神人,不是把自己的大臣都逼死就是被大臣把自己逼死。为了和谐皇朝的共同进步,宁珊决定给自己制造一些可以被理解并宽容的小缺点——例如,从贾史氏那里学来的偏心。
但是偏心的对象有纠正的必要,暂且不说宁珊目前只有一个儿子,还不需要考虑偏心的问题。单是作为皇帝,就绝对不能在子嗣继承的问题上有污点,一个明君是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表现对某一个儿子的特别喜爱,除非他只有一个儿子。
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为了继承人的安全,第二也是维护集中皇权的崇高性,毕竟一山不容二虎,皇子一旦坐大,势必要卷起血雨腥风,就算他自己谦恭礼让,也抗不住身后一群拥护者的赶鸭子上架。夺嫡这种事情,放在什么时代都极其糟心,不管是跟儿子抢还是跟兄弟夺,宁珊不希望有一天自己所向披靡的长剑不得不指向自己的亲人。
于是,励志做明君的宁珊独辟蹊径,选择了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毫无风险的偏心对象——享太上皇之名行皇太后之职的傻爹宁贾赦。
成为太上皇的第一百天,贾赦幸福的头疼了。
第192章 “少女”真君
其实早在当了太上皇不久, 贾赦就开始琢磨回报过去力挺过他的东府, 当然更重要是去一直打压他、欺负他、虐待他的西府面前得瑟。可惜他入宫以后就陷入了四脚朝天的繁忙之中, 不管想知恩图报和还是要耀武扬威都还只能是一个计划。
随着朝廷步上正轨,涉及到内外命妇的管理条例不断增加, 本该手握凤印操控这一切的璎华皇后还没开始进入系统学习就怀胎二度,被整个太医院恭请静养。
长公主迎春一面孝敬长嫂,一面照顾幼侄,腰间挂着皇帝私库钥匙, 手上握着后宫账目明细, 日理万机不在宁珊之下。 ↑返回顶部↑
贾蓉则继续在龙禁尉里发光发热——这个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如今那位半死不活的前太上皇为了撑面子召集起来的,现在被贾赦接手了也是同样的用途。贾蓉原本就乐于讨好这位自从大儿子回家就一路开挂,运气好到爆的叔爷爷,如今更是鞍前马后的孝敬着,恨不得这就是他亲爷爷。
综上所述,史太君唯一还能见到的人只有贾家的族长——贾珍了。
贾珍那小的可怜的末等爵早就随着前朝的覆灭烟消云散了,本来他还能安慰自己,贾琏作为皇帝亲兄弟都没捞着好处呢,然而贾琏封王的圣旨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在东府里百爪挠心等着沾光的贾珍连一文钱的好处都没有看见,却还不得不忍受着越老越眼瞎的史太君不知所谓的狗仗人势,不爆发简直对不起宁荣街一霸的诨名。
贾赦应该感谢贾珍,因为有贾珍在前面顶着,他可以无限推迟不得不面对讨人嫌一家的日期,继续别别扭扭的当着他那史无前例的“太上皇太后”。
宁珊也应该奖励贾珍,就冲着他替贾赦分担了不计其数的无理取闹和胡搅蛮缠,就很值得被赏赐一个三代始降的世袭。只可惜,短时间之内,谁都顾不上贾家这么微末的雕虫,贾珍只能继续寂寞的当着无名英雄。
随着贾琏贾琮封王,宁珊也开始大肆封赏功臣。
得到爵位的都是武将,宁珊按照自己当年征战时手下的功绩大小,一一分封以相应的爵位。
最先接到圣旨的是北疆将士。统军的黎老将军年事已高,降服了东平王以后便上书要将元帅之位让出。宁珊同意了,但让他举荐继任,黎老将军思量数日,终于还是举贤不避亲的推荐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黎小将军之父黎将军。随着宁珊批复同意的折子一起达到边城的还有本朝第一位公爵的册封旨意,告老还乡的黎老将军顶着武国公的头衔慢悠悠踏上了回京享福的荣光之路。
海军两位副将如今升格为左右先锋将军,三年一换,轮流掌握兵符。李大海受封镇东侯,云海则成了平顺侯,暂时留在京中,并代替了宁珊曾经的禁军统领之职,拿出训练海军的手段操练禁军。
卫若梅虽然在宁珊登基一事上立下若干功劳,但终究能力有限,既不能接手禁军成为新统领,也不能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珊为此很是头疼了一阵子。好在卫若梅为人机灵,且有自知之明,找机会对宁珊表达了一番忠心和谦逊以后,退出禁军营,以昭武将军的身份成为新组建的御前侍卫统领。其父也借儿子的光儿从前朝的神威将军升格为神威子爵,以便将来可以传给卫若梅。
此外还有禁军的两位副统领,四大京营中曾经跟随过宁珊的副将们,在前南安王的地盘上收编的众多青年校尉等等,也都得到了从伯爵到将军不等的封赏。
文臣中难免有人不满,觉得陛下有重武轻文之嫌。武将们听了则纷纷鼓噪,怒斥他们为酸儒。自古文武之争就从未消停过,都说封侯拜相,然而事实是武将们封侯的不少,而且祖上功绩可以庇荫子孙,一人拼命挣出个前程,起码三代吃穿不愁。但文臣家族数十年寒窗不辍,却几代人都难出一位相爷。
宁珊任由两方各派代表吵了数日才出面,轻描淡写的制止了这种无意义的争吵:“诸位爱卿非要说朕重武轻文也没什么,毕竟朕乃是武将出身,总有几分香火之情。”文臣们果然讪讪闭嘴,这就是有个武力值爆表的老大的好处,人家说什么都必须服从,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加强臣子们的团结紧密,让他们相亲相爱,有劲儿都往一处使,不会无谓的消耗于内斗之中。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自古以来的暴君都有这种倾向。
独断专行和从谏如流都很容易翻船,宁珊虽是将门虎子,可也是饱读史书的,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捧高了武将们的地位的同时,也不忘赋予文职们更高的荣耀来拉平衡。
宁珊为文官的职业列表增添了三师、三公总计六个荣誉虚衔,以此来平复文臣们抱怨武职有超品,而他们最高只有一品的怨气。
三师,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人。从这个“师”字就可以看出,这三个职位也就是帝王的老师,专门负责教育皇帝,基本上都由德高望重的老头儿瓜分,与其一脉相承的还有少师、少傅和少保,负责培养太子。受封为“三师”之人可得到帝王的礼敬,非正式场合无需跪拜除太上皇和皇上之外的龙子凤孙,而且走到哪里都要被人尊称一声帝师,这对于热爱面子大过天的文臣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三公则是秦代就有了的太尉和远古时期就存在的司徒和司空这三个官职。曾经的三公可谓人见人畏,权势滔天,三个人联手几乎能瓜分掉所有的中央权力,别说架空皇权,弄死个把帝王跟吃饭一样简单,栽在他们手下的皇子皇孙更是罄竹难书。但是时过境迁,到了隋朝的时候,“三公”就变成了毫无实权的荣誉称号了,专门授给那些功臣勋老,换句话说,就是多加一份俸禄给最高龄退休的三个老头养老。
对比起来,“三师”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是毕竟还承担着教育帝王的重任,起码名义上还是要动不动准备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课题,时不时往宫里走一走假装监督皇帝多读书。而“三公”呢,却是什么都不用干,挂着超品头衔在家玩儿孙子就行了。又清闲又体面,不过是多给一份俸禄,稍微提高一下生活待遇,轻而易举就摆平了文臣们的不忿。
武将们都是宁珊的忠实拥趸,虽然不理解所谓三师三公到底有什么存在意义,不过反正陛下决定的都必须有道理。于是,人人赞成,并率先向首批受封的六个老头儿表达祝贺。文臣们略羞赧的反省自己的小肚鸡肠,急忙反过来称颂武将们保家卫国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双方和和气气,一扫前些日子的战火纷飞,互相恭维的甜言蜜语不要钱似的往外撒,把悄悄摸过来,本来准备看文物大战好戏的贾赦酸的牙都倒了,御膳房的工作量锐减了好几天。
等朝上朝下,文武百官彻底亲如一家了,宁珊终于腾出空来开始琢磨提携鸡犬。俗话说的好,皇帝也还有三门子叫花子亲戚呢,宁珊掰着手指算了算:真·穷亲戚,推广种粮先锋刘姥姥必须树立为典型;薛家看在贡献出两个女儿帮忙打理后宫,陪伴公主还兼职辅佐蠢爹行使皇太后职权的份儿上也值得被奖励一二;最后还剩一家,就看在傻爹心里哪位曾经的狐朋狗友更有地位了。好歹也是他亲封的太上皇,该有的面子宁珊还是愿意替他撑着的,只要贾赦有求,基本都可以商量。
宁珊没打算端着抬着的,非要做一个满身霞光闪瞎人眼的完人。水至清则无鱼,虽然皇帝号称真龙天子,可到底是人不是神,真成了大公无私、明察秋毫的神人,不是把自己的大臣都逼死就是被大臣把自己逼死。为了和谐皇朝的共同进步,宁珊决定给自己制造一些可以被理解并宽容的小缺点——例如,从贾史氏那里学来的偏心。
但是偏心的对象有纠正的必要,暂且不说宁珊目前只有一个儿子,还不需要考虑偏心的问题。单是作为皇帝,就绝对不能在子嗣继承的问题上有污点,一个明君是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表现对某一个儿子的特别喜爱,除非他只有一个儿子。
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为了继承人的安全,第二也是维护集中皇权的崇高性,毕竟一山不容二虎,皇子一旦坐大,势必要卷起血雨腥风,就算他自己谦恭礼让,也抗不住身后一群拥护者的赶鸭子上架。夺嫡这种事情,放在什么时代都极其糟心,不管是跟儿子抢还是跟兄弟夺,宁珊不希望有一天自己所向披靡的长剑不得不指向自己的亲人。
于是,励志做明君的宁珊独辟蹊径,选择了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毫无风险的偏心对象——享太上皇之名行皇太后之职的傻爹宁贾赦。
成为太上皇的第一百天,贾赦幸福的头疼了。
第192章 “少女”真君
其实早在当了太上皇不久, 贾赦就开始琢磨回报过去力挺过他的东府, 当然更重要是去一直打压他、欺负他、虐待他的西府面前得瑟。可惜他入宫以后就陷入了四脚朝天的繁忙之中, 不管想知恩图报和还是要耀武扬威都还只能是一个计划。
随着朝廷步上正轨,涉及到内外命妇的管理条例不断增加, 本该手握凤印操控这一切的璎华皇后还没开始进入系统学习就怀胎二度,被整个太医院恭请静养。
长公主迎春一面孝敬长嫂,一面照顾幼侄,腰间挂着皇帝私库钥匙, 手上握着后宫账目明细, 日理万机不在宁珊之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