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节(1 / 2)
作者有话要说:
于志宁对小王爷使用“上纲上线”技能。
叮,小王爷成功获取“上纲上线”技能。
早早更新!
昨天!
留言为什么少了一半!
难道!
你们在外面有猫了!
qaq
注:
有妹子安利同名剧《贞观之治》,这个我也看完了,挺好看,还在微博总结过它的剧情,可以搬过来给你们看看!特别温馨甜蜜!它的剧情线是这样的:全剧描述了主角李世民的大半生,主要内容是敌人死了哥哥死,哥哥死了弟弟死,弟弟死了爹爹死,爹爹死了老婆死,老婆死了文臣死,文臣死了武将死,武将死了儿子死,最后自己也死了,看看,是不是大团圆结局!倾情推荐大家观看!
43、第 43 章
不知是不是被李元婴胡吹海吹吹得有些膨胀, 李承乾等李元婴走后把整篇文章重读一遍, 竟也觉得这文章写得酣畅淋漓, 全然不见往日下笔时的瘀滞。
这是他近年来头一次没把写文章当烦人的任务看待,如今停下笔来还有点回味刚才那种感觉, 尤其是想起李元婴那番话他就乐。
李元婴说, 这是他从于志宁劝诫他的话里得来的灵感, 觉着这种一套大道理砸下来把你砸蒙的劝人方法很棒, 任谁听了都会被说服!说服就好办了!这好看的高帽子你想戴上, 多少得干点实事才行,要不然我就用夸你的话来骂死你!
这话说得有点糙, 不过话糙理不糙, 李承乾越琢磨越觉得是这个理。
平日里,于志宁他们不就是这样要求他的吗?先说他是太子,然后要求他这要求他那, 若是他做不到就喷得他狗血淋头,顺便去父皇面前告他一状!
现在他要和李元婴干正事,他只消把这篇完全符合他们观念的文章呈给孔颖达他们, 孔颖达他们不得给他推一批读书人出来把这件事办妥?
李承乾以前最不耐烦这些事, 学不来文人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不想经李元婴这么一闹腾,眼前反倒豁然一片,全没了往日那束手束脚的感觉。
李承乾说干就干,收拾好文稿,整了整衣冠, 径直去寻孔颖达说话。
要说如今谁门下的读书人最多,自然是孔颖达无疑,毕竟他不仅门生众多,还管着李二陛下颇为看重的国子监。
李承乾把李二陛下让他与李元婴一起安顿流民的事与孔颖达说了,人肯定能找地方安置下去,只是要怎么让他们往后能靠自己生活下去、成长成于大唐有用处的人还得费些功夫。接着李承乾便把他在李元婴一路鼓吹下写出的文章取给孔颖达看,等待孔颖达的答复。
孔颖达没想到李承乾还会主动写文章。与爱好文学的李泰不一样,李承乾对文治方面不太感冒,只爱上马弯弓,平日里要他多看点书、多写些文章他都不愿听,如非迫不得已他决计不会把笔拿起来!
孔颖达老怀大慰,接过文章仔细一读,发现文章条理分明,主题突出,句句都在情在理,写得动人至极。他看完了,也觉得天子脚下竟有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着实让人痛心!
而太子与滕王所求的,不过是寻几个读书人给这些无人抚育的孩子开蒙,叫他们识字做人,将来也能成为有用之人!
这样拳拳的爱民之心,孔颖达读完自是动容不已,当即应了下来,少有地夸了李承乾许多句,给李承乾打包票:“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尽快办妥此事,过几日便让人去葵园那边。”
李承乾听孔颖达一口应承,心里也高兴,难得主动留下与孔颖达多谈了一会才离去。
孔颖达虽是刻板严苛,却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见李承乾有此转变心中大慰。待李承乾走后孔颖达起身在直舍内踱步两圈,决定去求见李二陛下,与李二陛下提一提此事。
李二陛下还不知道李元婴当真收留了三百余人,听孔颖达说完才晓得李元婴还真把人安置下去了。
孔颖达对此有些疑虑:“滕王还小,如此多流民安置在他的田庄上怕是会出乱子。” ↑返回顶部↑
于志宁对小王爷使用“上纲上线”技能。
叮,小王爷成功获取“上纲上线”技能。
早早更新!
昨天!
留言为什么少了一半!
难道!
你们在外面有猫了!
qaq
注:
有妹子安利同名剧《贞观之治》,这个我也看完了,挺好看,还在微博总结过它的剧情,可以搬过来给你们看看!特别温馨甜蜜!它的剧情线是这样的:全剧描述了主角李世民的大半生,主要内容是敌人死了哥哥死,哥哥死了弟弟死,弟弟死了爹爹死,爹爹死了老婆死,老婆死了文臣死,文臣死了武将死,武将死了儿子死,最后自己也死了,看看,是不是大团圆结局!倾情推荐大家观看!
43、第 43 章
不知是不是被李元婴胡吹海吹吹得有些膨胀, 李承乾等李元婴走后把整篇文章重读一遍, 竟也觉得这文章写得酣畅淋漓, 全然不见往日下笔时的瘀滞。
这是他近年来头一次没把写文章当烦人的任务看待,如今停下笔来还有点回味刚才那种感觉, 尤其是想起李元婴那番话他就乐。
李元婴说, 这是他从于志宁劝诫他的话里得来的灵感, 觉着这种一套大道理砸下来把你砸蒙的劝人方法很棒, 任谁听了都会被说服!说服就好办了!这好看的高帽子你想戴上, 多少得干点实事才行,要不然我就用夸你的话来骂死你!
这话说得有点糙, 不过话糙理不糙, 李承乾越琢磨越觉得是这个理。
平日里,于志宁他们不就是这样要求他的吗?先说他是太子,然后要求他这要求他那, 若是他做不到就喷得他狗血淋头,顺便去父皇面前告他一状!
现在他要和李元婴干正事,他只消把这篇完全符合他们观念的文章呈给孔颖达他们, 孔颖达他们不得给他推一批读书人出来把这件事办妥?
李承乾以前最不耐烦这些事, 学不来文人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不想经李元婴这么一闹腾,眼前反倒豁然一片,全没了往日那束手束脚的感觉。
李承乾说干就干,收拾好文稿,整了整衣冠, 径直去寻孔颖达说话。
要说如今谁门下的读书人最多,自然是孔颖达无疑,毕竟他不仅门生众多,还管着李二陛下颇为看重的国子监。
李承乾把李二陛下让他与李元婴一起安顿流民的事与孔颖达说了,人肯定能找地方安置下去,只是要怎么让他们往后能靠自己生活下去、成长成于大唐有用处的人还得费些功夫。接着李承乾便把他在李元婴一路鼓吹下写出的文章取给孔颖达看,等待孔颖达的答复。
孔颖达没想到李承乾还会主动写文章。与爱好文学的李泰不一样,李承乾对文治方面不太感冒,只爱上马弯弓,平日里要他多看点书、多写些文章他都不愿听,如非迫不得已他决计不会把笔拿起来!
孔颖达老怀大慰,接过文章仔细一读,发现文章条理分明,主题突出,句句都在情在理,写得动人至极。他看完了,也觉得天子脚下竟有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着实让人痛心!
而太子与滕王所求的,不过是寻几个读书人给这些无人抚育的孩子开蒙,叫他们识字做人,将来也能成为有用之人!
这样拳拳的爱民之心,孔颖达读完自是动容不已,当即应了下来,少有地夸了李承乾许多句,给李承乾打包票:“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尽快办妥此事,过几日便让人去葵园那边。”
李承乾听孔颖达一口应承,心里也高兴,难得主动留下与孔颖达多谈了一会才离去。
孔颖达虽是刻板严苛,却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见李承乾有此转变心中大慰。待李承乾走后孔颖达起身在直舍内踱步两圈,决定去求见李二陛下,与李二陛下提一提此事。
李二陛下还不知道李元婴当真收留了三百余人,听孔颖达说完才晓得李元婴还真把人安置下去了。
孔颖达对此有些疑虑:“滕王还小,如此多流民安置在他的田庄上怕是会出乱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