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 / 4)
家里几个小孩子,明珠八岁了,已经已经懂了哥哥们能上学堂代表着什么了,其余几个小的则是懵懂的看着,大人们都高兴的很,也跟着笑眯眯的笑着。
唯独明秀看起来有点闷闷不乐,明秀已经七岁了,按说也是可以跟着一起上学了,暂时李家只送李明锦和李明辉去学堂,是因着李明锦是长孙,明辉也送去,则是老爷子和王氏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
老二李继兴在码头上管事,已经给家里拿回不少银钱了,家里也拖着二儿子的福,能找一些活计做做。老爷子和王氏心里门清,如今家里没有分家,钱财都是在公中,但是各人挣的钱可不一样。老二媳妇年前就提过让孩子去学堂的事情,如今也是二房拿钱最多,说什么也不能抹了二房的面子,就算自己儿子不说什么,媳妇可不得有意见。眼下家里一直和睦,是因为没有牵涉到利益。
因此老两口就决定让明辉跟着明锦一起去上学,不是没考虑过让明秀跟着去,只是眼下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多。老房子太破旧了,雨下大了就漏雨,墙柱子都腐蚀了,不定哪天就要塌了。孩子们也在渐渐大了,盖房子的事情在老爷子的心里盘旋了很久。
小儿子这几天一直无精打采的,小王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自己不能说什么,一方面是家里确实不太宽裕,另一边也是考虑到家里的钱大半是二叔子拿回来的。大儿子能去学堂,小王氏心里已经很感激了。
李明锦不知道这么安慰自己的弟弟,只在晚饭之后,拉着弟弟出去溜达了一圈。李家人不知道兄弟二人出去说了什么,只是看明秀回来精神好了点,稍微放下了一点心。
因着第二天要送李明锦和李明辉去镇上书院上学,晚上吃过晚饭之后,王氏婆媳几人将要带的笔墨纸砚都准备好,放进了书袋里边。想到南山镇离家里也有好几十里路,明早定要早起的,就没再耽搁,收拾好东西之后,都洗洗睡下了。
李明锦上午去镇上书院拜师,下午又在家应付了一众村里来家里串门子的老老小小,笑了大半天。直道将自己摔进了被窝,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真是累啊。闭上眼睛,没一会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李继旺带着儿子和侄子,坐着徐老爹的牛车,晃悠悠的赶去了南山镇,晃悠了一个时辰,到了镇门口,三人拿好行礼就直奔书院去了。
书院门口的周大爷站在门口,李明锦看到有不少学子,或步履匆忙,或神色自若,陆陆续续的走进了书院。李继旺带着两个孩子跟周大爷打了一声招呼,嘱咐二人在书院里不要和别人起冲突,就让二人进去了。
周大爷看着李继旺担忧紧张的样子,乐呵呵的摇头安慰了一句:
“你吶,就放心吧。。。我瞧着你家两个娃子都机灵着呢!”
“呵呵,见笑见笑。。。。唉。。。。大爷您忙,我先家去了。。。”李继旺憨厚的笑了笑。
“去吧。。呵呵”大爷看着学子们差不多都进来了,也跟着进去了。
李明锦和李明辉来到了苏先生的班,南山书院是每个老师各自带班的,每个班有一个教室。两人一走进教室,一些原本在各自忙着的学子,围了过来,明辉有点发憷,抓紧了哥哥的胳膊。
李明锦扫了一圈面前的同学,脸上扬起了温和的笑容,伸出了右手大家打了一声招呼:
“大家好,我叫李明锦,我家住在河西村,以后大家都是同窗,请各位多多关照。”
看着周围呆愣住的同窗,李明锦有点尴尬的收回伸出去的右手,牙有点酸。连忙改成双手抱拳,鞠了一个躬。明辉看着哥哥作揖的架势,也跟着拜了一下。
看到新来的同学毫不拘束胆怯的样子,众人觉得很没有成就感,原来这是班上的规矩,对于新来的同学,班上是有一个新人礼的,务必要让对方感受一下什么是同窗的“关怀”。
李明锦是不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只是照着现代的入学自我介绍,说了这么一句。当不久之后李明锦终于知道所谓的新人礼的时候,无语长叹:真是一群中二期的奇葩!
“明辉,过来,坐那里吧。”看到后排有两个空位,李明锦对几个无语的同学笑着点了点头,说了一句
“我们先找座位。”之后,很有礼貌的绕道后面座位上收拾东西去了。
“就没啦?”回过神来的一个十来岁的同学拉了拉旁边的同窗,杨成很无语的看着张文安,这个新来的同学一来就反客为主好不。没好气的瞪了眼对方,走回了座位。
“老师来了。”一个同学喊了一句,李明锦和李明辉已经将笔墨纸砚都放好在课桌上。苏秀才一走进教室,班上的学生都起立,鞠了一躬齐声的喊道:
“老师好。”
班上有二十来个学生,因着年纪不一样,学问的深浅也不一样,苏老师每次讲课的时候,会布置一些不同的作业给每个学生。李明锦和李明辉这样刚入学的,就教授了一些三字经,指导了一下怎么拿笔,怎么写字。然后让二人跟着学练字。一些学问深一些的同学,就会学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
李明锦按着老师教的拿笔的姿势,开始在纸上练习毛笔字。习惯拿签字笔的手拿着毛笔,会不由自主的发抖,撇头看见坐在旁边的弟弟安静的拿着毛笔在纸上画着。没错,是画着,不要指望刚过入学的孩子能像模像样的写字。看着自己面前的纸上歪歪扭扭的字,李明锦在心里不断的自我安慰,好歹能看出是字,虽然难看了点。
练了一上午的字,手一提起就酸痛的很。午时到了,书院下课的钟声响了三下,苏老师停止了讲课,让学生去饭堂吃饭去了。因为第一次来,还不认识饭堂。李明锦带着弟弟,跟在同学们的身后走。
一群人走了一刻钟左右,来到了饭堂,和电视上看的少林寺的饭堂挺像,一排排木头桌子和椅子,排了有四排,大约可以同时容纳五六十人。并不是每个在书院里读书的学生都在这里吃饭的。有些住在南山镇上家境尚可的人,都是回家吃饭的。
饭食是标配,2个馒头,一晚粥,一碟混搭两样的蔬菜。打饭的队伍排的挺长的,李明锦拿了2个托盘,递给弟弟一个。跟随着队伍慢慢往前挪动。 ↑返回顶部↑
唯独明秀看起来有点闷闷不乐,明秀已经七岁了,按说也是可以跟着一起上学了,暂时李家只送李明锦和李明辉去学堂,是因着李明锦是长孙,明辉也送去,则是老爷子和王氏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
老二李继兴在码头上管事,已经给家里拿回不少银钱了,家里也拖着二儿子的福,能找一些活计做做。老爷子和王氏心里门清,如今家里没有分家,钱财都是在公中,但是各人挣的钱可不一样。老二媳妇年前就提过让孩子去学堂的事情,如今也是二房拿钱最多,说什么也不能抹了二房的面子,就算自己儿子不说什么,媳妇可不得有意见。眼下家里一直和睦,是因为没有牵涉到利益。
因此老两口就决定让明辉跟着明锦一起去上学,不是没考虑过让明秀跟着去,只是眼下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多。老房子太破旧了,雨下大了就漏雨,墙柱子都腐蚀了,不定哪天就要塌了。孩子们也在渐渐大了,盖房子的事情在老爷子的心里盘旋了很久。
小儿子这几天一直无精打采的,小王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自己不能说什么,一方面是家里确实不太宽裕,另一边也是考虑到家里的钱大半是二叔子拿回来的。大儿子能去学堂,小王氏心里已经很感激了。
李明锦不知道这么安慰自己的弟弟,只在晚饭之后,拉着弟弟出去溜达了一圈。李家人不知道兄弟二人出去说了什么,只是看明秀回来精神好了点,稍微放下了一点心。
因着第二天要送李明锦和李明辉去镇上书院上学,晚上吃过晚饭之后,王氏婆媳几人将要带的笔墨纸砚都准备好,放进了书袋里边。想到南山镇离家里也有好几十里路,明早定要早起的,就没再耽搁,收拾好东西之后,都洗洗睡下了。
李明锦上午去镇上书院拜师,下午又在家应付了一众村里来家里串门子的老老小小,笑了大半天。直道将自己摔进了被窝,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真是累啊。闭上眼睛,没一会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李继旺带着儿子和侄子,坐着徐老爹的牛车,晃悠悠的赶去了南山镇,晃悠了一个时辰,到了镇门口,三人拿好行礼就直奔书院去了。
书院门口的周大爷站在门口,李明锦看到有不少学子,或步履匆忙,或神色自若,陆陆续续的走进了书院。李继旺带着两个孩子跟周大爷打了一声招呼,嘱咐二人在书院里不要和别人起冲突,就让二人进去了。
周大爷看着李继旺担忧紧张的样子,乐呵呵的摇头安慰了一句:
“你吶,就放心吧。。。我瞧着你家两个娃子都机灵着呢!”
“呵呵,见笑见笑。。。。唉。。。。大爷您忙,我先家去了。。。”李继旺憨厚的笑了笑。
“去吧。。呵呵”大爷看着学子们差不多都进来了,也跟着进去了。
李明锦和李明辉来到了苏先生的班,南山书院是每个老师各自带班的,每个班有一个教室。两人一走进教室,一些原本在各自忙着的学子,围了过来,明辉有点发憷,抓紧了哥哥的胳膊。
李明锦扫了一圈面前的同学,脸上扬起了温和的笑容,伸出了右手大家打了一声招呼:
“大家好,我叫李明锦,我家住在河西村,以后大家都是同窗,请各位多多关照。”
看着周围呆愣住的同窗,李明锦有点尴尬的收回伸出去的右手,牙有点酸。连忙改成双手抱拳,鞠了一个躬。明辉看着哥哥作揖的架势,也跟着拜了一下。
看到新来的同学毫不拘束胆怯的样子,众人觉得很没有成就感,原来这是班上的规矩,对于新来的同学,班上是有一个新人礼的,务必要让对方感受一下什么是同窗的“关怀”。
李明锦是不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只是照着现代的入学自我介绍,说了这么一句。当不久之后李明锦终于知道所谓的新人礼的时候,无语长叹:真是一群中二期的奇葩!
“明辉,过来,坐那里吧。”看到后排有两个空位,李明锦对几个无语的同学笑着点了点头,说了一句
“我们先找座位。”之后,很有礼貌的绕道后面座位上收拾东西去了。
“就没啦?”回过神来的一个十来岁的同学拉了拉旁边的同窗,杨成很无语的看着张文安,这个新来的同学一来就反客为主好不。没好气的瞪了眼对方,走回了座位。
“老师来了。”一个同学喊了一句,李明锦和李明辉已经将笔墨纸砚都放好在课桌上。苏秀才一走进教室,班上的学生都起立,鞠了一躬齐声的喊道:
“老师好。”
班上有二十来个学生,因着年纪不一样,学问的深浅也不一样,苏老师每次讲课的时候,会布置一些不同的作业给每个学生。李明锦和李明辉这样刚入学的,就教授了一些三字经,指导了一下怎么拿笔,怎么写字。然后让二人跟着学练字。一些学问深一些的同学,就会学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
李明锦按着老师教的拿笔的姿势,开始在纸上练习毛笔字。习惯拿签字笔的手拿着毛笔,会不由自主的发抖,撇头看见坐在旁边的弟弟安静的拿着毛笔在纸上画着。没错,是画着,不要指望刚过入学的孩子能像模像样的写字。看着自己面前的纸上歪歪扭扭的字,李明锦在心里不断的自我安慰,好歹能看出是字,虽然难看了点。
练了一上午的字,手一提起就酸痛的很。午时到了,书院下课的钟声响了三下,苏老师停止了讲课,让学生去饭堂吃饭去了。因为第一次来,还不认识饭堂。李明锦带着弟弟,跟在同学们的身后走。
一群人走了一刻钟左右,来到了饭堂,和电视上看的少林寺的饭堂挺像,一排排木头桌子和椅子,排了有四排,大约可以同时容纳五六十人。并不是每个在书院里读书的学生都在这里吃饭的。有些住在南山镇上家境尚可的人,都是回家吃饭的。
饭食是标配,2个馒头,一晚粥,一碟混搭两样的蔬菜。打饭的队伍排的挺长的,李明锦拿了2个托盘,递给弟弟一个。跟随着队伍慢慢往前挪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