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1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些桥梁,是都在世界桥梁史前沿的先驱者。
  它们比华国更早挑战各种难题,更早面对各种天堑的阻拦。
  华国是后来者,靠的是努力、勤奋和无数工程师、设计师和一线工人的拼搏,才换来了现在华国桥梁的辉煌。
  在国外,对桥梁要求高的专家和设计师,对桥梁的使用寿命设计普遍定为一百年。
  一百年后,或许桥梁的设计者们已经不在了,在他们的桥还在。
  就像华国数百年,数千年前留下的那些桥梁一样,也许已经没人知道他们的修建者是谁,也许他们的名字已经被尘封进历史里,但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却依然存在。
  依然会有人经过这座桥,从路的这端,抵达另一端。
  也许没人会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会知道眼前的桥,有多么美丽,多么便利,多么令人惊叹。
  一百年后,或许东海的设计者们和工人们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桥,却依然会留在大海上,成为华国腾飞路上的一块阶梯。
  这样的想法,是设计组的每个人都赞同的。
  她在和苏擎讨论的时候,也认为,如此重大的工程,百年的使用寿命并不过分。
  谁不希望自己留下的桥,可以经历百年千年的风雨而不倒塌呢?
  但这样的想法,是要付出代价的。
  使用寿命翻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
  与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材料上,无论是外海的恶劣条件,还是使用寿命的延长,都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全新的材料难题和施工难题。
  为了加快速度,林铸江提出来了一个新的方法——
  先定工艺,再定方案!
  以往修桥,都是先定方案,什么样的桥型,什么样的情况,再按照方案,去确定工艺和材料。
  但现在,他们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难题太多了,多到恐怖的地步,在这些难题没有解决之前,是无法放进方案里的。
  “什么时候攻克了这个问题,再把这个工艺,放进方案的考虑范围内!”这也是为什么林铸江找到他们两的原因。
  他们来,不是按照图纸和要求,按照已有的方法,组合出一座桥。
  而是要从实验室,用各种手段,先解决面临的技术难题!
  谢雁估算了一下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可以和家里说说,最近一年回不去了。”
  希望赵图强在这一年里,不要趁机借着换新床被的名义,给她弄一床富贵花开大红牡丹。
  方斯闻的父亲病情稳定下来,医生说要日常调养,人是不能回工程队,病退下来,留在沪城。
  方父理解他,知道东海的项目组需要自己的儿子,让他放心去。
  “如果你错过这个项目,你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他说,“什么时候不能陪我啊?逢年过节,就能见上几面,现在我们见面的时间,比我还在工作的时候多多了。”
  “国家等不了,沪城等不了了!”
  他们一家,都是牺牲了家庭,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人,方父因为这点,和他的母亲走到了一起,结婚生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