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3 / 4)
回忆起三年前的事情来,麦涛总是那么无奈。既然已经得出了凶手当夜的犯罪模式,警察局的调查工作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然而这个方向只不过是大势所趋而已。
麦涛把嫌疑人的年龄往下压了压,变成十五到三十岁。因为他觉得,与女孩密谋作出如此案件的人,思维方式应该不够成熟。警方先是排查了女孩家聘用的家庭教师,这没花多长时间,因为人家的嫌疑很快就被排除了。家庭教师是正在某名牌大学就读的学生,闲暇时间勤工俭学,四处接一些家教的工作,即使暑假也没有回家。案发当夜他回到宿舍休息,有同屋室友证明。
随后的排查工作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凶手既然是被害人熟悉的人,鉴于班主任的说法,凶手有可能是校外游手好闲的男青年,警方不得不传讯地面上的所有混混,挨个审问。
两三个礼拜的时间,警察局里天天人满为患。如此庞大的排查行动,毫无疑问会造成巨大的舆论效果,好在被调查者多是混混,媒体也就不好意思兴风作浪。
局里到处是黄毛、蓝毛、绿毛等染着发的青年,嘴里时常骂骂咧咧的,整个警察局乌烟瘴气。
折腾了快一个月,收效甚微。
其实警方的审问方式是很明智的,“出卖朋友”——他们用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小混混被叫来了,警察并不把他当成凶手,态度也很和气,而是问他:“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人曾和这女孩交往?”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被询问的人也就很难产生防御心理。更何况杀死老太太和小女孩绝非英雄所为,没人愿意包庇凶手。
警方利用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也成功地得到了部分线索,不过深挖下去,线索却断了。
除了排查带来的人力消耗之外,对这么多人、这么多证据的检验,也损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拖着,愣是耗费了一个月,直到凶手再次犯案。
在这期间,有三位少女被报失踪,警方高度紧张。结果发现,三位都是离家出走。然而接下来的一宗却成为了悲剧。
8月24日下午,一位无助、绝望的母亲走进警察局,声称女儿彻夜未归。由于凶杀案的存在,警方已将报告失踪案的时效缩短至十二小时。
陪着这位母亲一同前来的,还有两个女孩以及她们的家长。
“她们昨天晚上去唱歌了。”几位家长的说法如出一辙,“八点半前后从歌厅出来,由于并不同路,失踪的女孩邱丽萍说她自己打车回家。”
另外两个女孩目送她上了车,可是半小时后再打电话,手机就关机了。女孩们没多想,以为只是手机没电了,可随后便接到了邱丽萍家长打来的电话——女儿还没有回家,众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们是千真万确看着邱邱上车的。”女孩们急得快哭出来了。
……
刘队不以为然。人们无心犯下的小错,如果引发了严重后果,他们往往会隐瞒事实。于是,他问了个很简单的问题:“邱丽萍到底是在哪个路口打的车呢?”
结果,两个女孩没串好供,说岔了。
“她到底去了哪儿?”刘队声色俱厉,稍微一吓唬,一个女孩就忍不住哭出来了:“我真不知道她去哪儿了。她妈管她挺严的,她不会不回家啊!”
再吓唬孩子,她们也说不出什么了。
刘队挺可怜邱丽萍母亲的,因为她是单亲妈妈。不过发生了这种事,也许单亲反倒成了安慰。
出了这样的事,父母很容易互相指责,至少,这个母亲顶多是自责吧。
他很快下了命令:“查,给我挨个儿查!从歌厅到女孩家,所有的大路、岔路,给我查个水落石出。”
大海捞针,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西方的犯罪心理电影中,常有这样的说法,十二小时内的存活概率是多少,二十四小时内的存活概率是多少。在中国,在b市,存活概率有多大,没人知道,反正抓紧时间呗。
8月24日一晚,谁也回不了家!
麦涛去了邱丽萍家,他看到的是一个家教甚严的女孩的房间。也许是母亲的约束太多,小小的卧室里规规矩矩的,墙上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写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教科书和练习册,旁边的书架上放着各种“考试宝典”之类的书籍。看起来,母亲为了女儿的学业,是下了工夫的。
可悲的是,中考结束,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开学在即却发生了这样的事,对这位单亲母亲的打击可想而知。
如果现在就说这一案的受害人与上一案不同,未免有些太过敷衍了。的确,两个孩子的家境不同,一个富有却不受关注,另一个平凡却总被看管。乍看之下,两个孩子没什么共同点。
麦涛从柜子里取出几本考试宝典,信手翻看着,忽然停了下来。他注意到翻书的那一侧有一个共同点。 ↑返回顶部↑
麦涛把嫌疑人的年龄往下压了压,变成十五到三十岁。因为他觉得,与女孩密谋作出如此案件的人,思维方式应该不够成熟。警方先是排查了女孩家聘用的家庭教师,这没花多长时间,因为人家的嫌疑很快就被排除了。家庭教师是正在某名牌大学就读的学生,闲暇时间勤工俭学,四处接一些家教的工作,即使暑假也没有回家。案发当夜他回到宿舍休息,有同屋室友证明。
随后的排查工作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凶手既然是被害人熟悉的人,鉴于班主任的说法,凶手有可能是校外游手好闲的男青年,警方不得不传讯地面上的所有混混,挨个审问。
两三个礼拜的时间,警察局里天天人满为患。如此庞大的排查行动,毫无疑问会造成巨大的舆论效果,好在被调查者多是混混,媒体也就不好意思兴风作浪。
局里到处是黄毛、蓝毛、绿毛等染着发的青年,嘴里时常骂骂咧咧的,整个警察局乌烟瘴气。
折腾了快一个月,收效甚微。
其实警方的审问方式是很明智的,“出卖朋友”——他们用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小混混被叫来了,警察并不把他当成凶手,态度也很和气,而是问他:“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人曾和这女孩交往?”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被询问的人也就很难产生防御心理。更何况杀死老太太和小女孩绝非英雄所为,没人愿意包庇凶手。
警方利用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也成功地得到了部分线索,不过深挖下去,线索却断了。
除了排查带来的人力消耗之外,对这么多人、这么多证据的检验,也损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拖着,愣是耗费了一个月,直到凶手再次犯案。
在这期间,有三位少女被报失踪,警方高度紧张。结果发现,三位都是离家出走。然而接下来的一宗却成为了悲剧。
8月24日下午,一位无助、绝望的母亲走进警察局,声称女儿彻夜未归。由于凶杀案的存在,警方已将报告失踪案的时效缩短至十二小时。
陪着这位母亲一同前来的,还有两个女孩以及她们的家长。
“她们昨天晚上去唱歌了。”几位家长的说法如出一辙,“八点半前后从歌厅出来,由于并不同路,失踪的女孩邱丽萍说她自己打车回家。”
另外两个女孩目送她上了车,可是半小时后再打电话,手机就关机了。女孩们没多想,以为只是手机没电了,可随后便接到了邱丽萍家长打来的电话——女儿还没有回家,众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们是千真万确看着邱邱上车的。”女孩们急得快哭出来了。
……
刘队不以为然。人们无心犯下的小错,如果引发了严重后果,他们往往会隐瞒事实。于是,他问了个很简单的问题:“邱丽萍到底是在哪个路口打的车呢?”
结果,两个女孩没串好供,说岔了。
“她到底去了哪儿?”刘队声色俱厉,稍微一吓唬,一个女孩就忍不住哭出来了:“我真不知道她去哪儿了。她妈管她挺严的,她不会不回家啊!”
再吓唬孩子,她们也说不出什么了。
刘队挺可怜邱丽萍母亲的,因为她是单亲妈妈。不过发生了这种事,也许单亲反倒成了安慰。
出了这样的事,父母很容易互相指责,至少,这个母亲顶多是自责吧。
他很快下了命令:“查,给我挨个儿查!从歌厅到女孩家,所有的大路、岔路,给我查个水落石出。”
大海捞针,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西方的犯罪心理电影中,常有这样的说法,十二小时内的存活概率是多少,二十四小时内的存活概率是多少。在中国,在b市,存活概率有多大,没人知道,反正抓紧时间呗。
8月24日一晚,谁也回不了家!
麦涛去了邱丽萍家,他看到的是一个家教甚严的女孩的房间。也许是母亲的约束太多,小小的卧室里规规矩矩的,墙上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写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教科书和练习册,旁边的书架上放着各种“考试宝典”之类的书籍。看起来,母亲为了女儿的学业,是下了工夫的。
可悲的是,中考结束,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开学在即却发生了这样的事,对这位单亲母亲的打击可想而知。
如果现在就说这一案的受害人与上一案不同,未免有些太过敷衍了。的确,两个孩子的家境不同,一个富有却不受关注,另一个平凡却总被看管。乍看之下,两个孩子没什么共同点。
麦涛从柜子里取出几本考试宝典,信手翻看着,忽然停了下来。他注意到翻书的那一侧有一个共同点。 ↑返回顶部↑